未完全脱钩

相关个股
综合分析
自2018年以来,美国逐步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2025年的措施(包括所谓的“互惠”/IEEPA关税)将名义税率推至历史高位(许多品类的税率约为125–145%)。数据显示,美国从中国的直接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例从2016年的约21%降至2023–24年的约13%,但这一下降夸大了实际脱钩程度,原因有三:
-
转口贸易与“曲线出口”:制造商将组装环节转移至东盟及其他第三方国家(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并将成品出口至美国,在规避中国直接原产地分类的同时,保留了中国的上游贡献。
-
增值持续性:OECD TiVA(贸易增加值数据库)及类似指标显示,中国在美最终需求中的外国增值份额仍约为2%(自2018年以来变化不大),表明除了总贸易统计数据外,经济联系依然存在。
-
行业集中度:多个关键行业(医疗器械、原料药、核心电子元器件)仍保留较高的中国成分,难以快速替代。
因果链:极高关税→美国进口价格上升→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更高成本→部分生产回流或转向近岸/东盟/墨西哥,但上游投入和专业元器件仍与中国相连→中国及企业以“中国+1”布局和技术推动作为回应→双边贸易额下降,但功能性依赖持续存在。
核心洞见
-
“表面脱钩”≠“经济脱钩”:名义进口份额可能下降,但中国嵌入的增值仍保持不变。转口贸易占直接进口额表面下降的很大一部分。
-
各行业风险敞口异质性:高风险(医疗器械、原料药、核心消费电子元器件)、中风险(家具、服装——组装环节转移但输入仍来自中国)、低风险(存在替代方案的基础金属)。行业特殊性对政策时机和设计至关重要。
-
美国面临实质性经济成本:关税具有通胀效应(标普/安永估算显示,CPI上升约0.5–0.7个百分点,美国家庭年均额外支出约1100美元)、企业利润率压力,以及短期内潜在的GDP拖累。
-
第三方赢家与供应链重组: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获得生产和出口份额,但这些活动大多仍依赖中国的投入品和资本货物,限制了仅靠关税的战略有效性。
-
技术与地缘政治反馈循环:出口管制和关税加速中国推动上游自给自足(芯片、工业软件),随着时间推移,这可能不对称地减少相互依赖,并产生新的战略竞争。
风险与机遇
风险
-
短期:消费者价格上涨、零售商利润率压缩(例如,依赖进口的大型零售商)、无法快速重新采购关键投入品的制造商受到干扰。
-
宏观:潜在的GDP放缓和金融压力(财政平衡压力、债券收益率压力)、竞争力较弱的国内生产商出现行业性破产。
-
地缘政治:升级风险和与盟友的协调破裂(欧盟/日本不太愿意效仿全面高额关税),使多边问题解决复杂化。
机遇
-
供应链多元化:对东盟、墨西哥及近岸物流/工业园区的投资将创造投资机会(2026–2030年赢家:物流、受益地区的工业REITs、赋能基础设施)。
-
技术与制造业升级:将关键上游能力(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医用级投入品)本土化或本地开发的压力,可催化公共和私人研发支出并培育国内龙头企业。
-
服务与品牌:企业可转向直接数字渠道和品牌建设,以减少对中间贸易模式的依赖。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极高关税实质性减少了从中国的直接进口额,但仅凭关税本身无法消除经济依赖。实际结果是代价高昂的部分去风险:双边贸易明显收缩、通过转口贸易和中间投入品持续存在的中国嵌入增值、市场混乱,以及加速的全球供应链重组——这使第三方国家受益,同时增加了经济摩擦。
建议
对美国企业的建议
-
设计弹性供应链:对关键投入品采用多源采购(“3+1”区域模式:中国+东盟+近岸(墨西哥/美国)+欧洲),并目标实现关键元器件>80%的多源采购覆盖率。
-
优先投入品映射:识别单一来源中国风险敞口的元器件(原料药、关键集成电路、医疗元器件),并投资于合格的二级供应商或库存缓冲。
-
对冲与定价:尽可能转嫁成本、结构化合同以分担关税风险,并加速针对大型市场的产品本土化。
对中国企业的建议
-
加速“卡脖子”技术(工业软件、高精度机械)的上游自主化,并扩展合规的出口与本土化战略,以服务第三方国家生产枢纽。
-
加强全球合规和多元化制造布局,以减少对基于原产地关税的脆弱性。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有针对性的多边方法:优先采用行业性和基于规则的补救措施(知识产权、补贴、公平采购),并恢复高层贸易对话;避免全面极端关税,因其具有通胀性且适得其反。
-
选择性支持战略回流:将激励措施与劳动力、物流和许可改革相结合,使真正战略商品的回流在经济上可行,而非全面保护主义。
监测指标
-
转口贸易信号:美国从东盟进口与中国对东盟出口之间的背离——相关性急剧上升表明重新路由。
-
供应链迁移:旗舰供应商在中国以外的生产份额(例如,主要OEM在中国以外的最终组装份额)超过约40%将表明实质性搬迁。
-
技术自主指标:关键节点(28nm+晶圆供应、工业控制软件)的国内份额上升至50%以上,标志着结构性转变。
底线:关税改变激励机制并加速重组,但不会立即打破深度产业联系。有效战略需要协调政策、企业层面的供应链重新设计,以及对替代能力的针对性投资,而非仅依赖惩罚性关税。
数据基于历史,不代表未来趋势;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