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行业配额新政重塑投资格局
相关个股
综合分析
政策驱动的行业变革
制冷剂行业正处于重大政策变革期。2025年11月12日发布的行业分析指出,制冷剂行业短期调整步入尾声,中期行情可期,核心驱动力为2026年30%配额转换新规[1]。这一政策变化基于《基加利修正案》框架,中国作为第一组发展中国家,需从2024年开始逐步削减受控用途HFCs的生产及消费量,到2029年1月1日前至少削减基线值的10%[4]。
根据生态环境部核发的配额数据,2024年度HFCs生产配额和国内使用配额分别折合14.49亿吨和6.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较2024年度配额总量分别压减4.04亿吨和2.6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4]。2025年配额分配方案显示,三代制冷剂(HFCs)生产配额为79.19万吨,同比增加4.34万吨,而二代制冷剂(HCFCs)生产配额为16.36万吨,同比减少4.99万吨[6]。
寡头垄断格局形成
制冷剂行业已形成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集中度持续提高。2025年三代制冷剂生产配额总量95%以上集中在6家企业:巨化股份(包含飞源化工)、三美股份、中化、东岳集团、永和、东阳光和梅兰,其中巨化占比第一,为37.86%[6]。
在具体品种配额分配上:
- R32配额:巨化股份(含飞源化工)生产配额12.85万吨,占总量45.82%;东岳集团生产配额4.39万吨,占总量29.46%[5]
- 二代制冷剂:东岳集团生产配额占比27.26%位居第一,巨化股份占比23.79%[6]
关键洞察
投资逻辑重构
配额制下,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由原来的基于产能向基于配额转变,企业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市场利益趋于一致[1]。投资逻辑应聚焦于三个核心要素:
- 基础配额的充足性:拥有更多基础配额的企业具备先发优势
- 高GWP值品种的储备:高全球变暖潜能值品种在未来转换中具有溢价空间
- 核心产品产能的弹性:能够灵活调整产能结构的企业将获得超额收益[1]
时间维度影响
短期影响(3-6个月):随着2025年配额政策"靴子落地",制冷剂价格持续走高。2025年1月9日,制冷剂概念股反复活跃,巨化股份盘中一度涨超7%,创历史新高[6]。
中期趋势(1-2年):2026年30%配额转换新规将成为行业分水岭,重塑行业价值分配格局[1]。
长期格局(3-5年):根据《基加利修正案》削减进度,中国需要在2045年将HFCs使用量削减至基准值20%以内,意味着制冷剂行业将进入长达十年的价格重心和利润中枢的上行行情[3]。
风险与机遇
主要机遇
- 供给侧约束带来溢价:配额刚性约束下,供应天花板已被锁定,行业集中度CR3在主流品种中达到76%-87%,CR5达到94%-96%[3]
- 需求侧持续增长:中国每百户家庭空调拥有量仍有增长空间,汽车行业年消费HFCs制冷剂4000万吨CO2当量以上,冷链物流等新兴应用领域需求旺盛[4]
- 技术替代周期长:四代制冷剂作为替代R32的品种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距离成熟应用遥遥无期,为三代制冷剂提供了较长的景气周期[3]
关注风险
- 政策执行风险:需密切关注政策执行进度和监管力度变化
- 下游需求波动:宏观经济环境可能影响空调、汽车等下游行业需求
- 技术替代风险:虽然四代制冷剂成熟应用尚需时间,但技术突破可能改变行业格局
关键信息总结
制冷剂行业正处于政策驱动的重大变革期,2026年30%配额转换新规将成为重塑行业价值分配的关键节点[1]。行业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格局,配额制下企业竞争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
具备基础配额充足性、高GWP值品种储备、核心产品产能弹性的企业有望在行业格局重塑中获取超额收益,其业绩增长的确定性更高[1]。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巨化股份、东岳集团等龙头企业,以及具备特定品种优势的三美股份等公司。
根据《基加利修正案》的长期削减计划,制冷剂行业将面临长达十年的结构性机会,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政策执行、需求变化和技术替代等风险因素[2][3][4]。
数据基于历史,不代表未来趋势;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